2017年6月28—7月3号安徽省高校图工委为进一步拓宽图书馆员学术视野,提高业务和学术水平,举办了暑期继续教育高级研讨班。上海图书馆原馆长、上海市图书馆行业协会会长吴建中教授做了精彩的国内外图书馆转型与创新动态报告,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博士生导师司莉教授系统讲述了图书馆与信息服务营销,《大学图书馆学报》副主编、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博士王波根据自己的工作和学术研究体会讲述了图书馆学论文的写作与投稿的方法和技巧,此外,还邀请了UI设计师,2016年获全国PPT设计大赛一等奖,马志强老师讲解了ppt进阶之道;以及安徽大学讲师团讲师、校团委副书记高贵和老师谈中国传统的“君子”之道和“三立”价值的古今通鉴。
吴建中教授做的《国内外图书馆转型与创新动态》报告从国际化的视角,同时结合国内图书馆的发展现状指明图书馆工作正处于:“走向明确、转型为要、布局未来”的发展阶段,在这“走向明确、转型艰难”的时期,图书馆工作既要面向未来,又要脚踏实地。他的报告包括五个方面的具体内容:
1、学术图书及其未来。他阐述了今年六月份,英国艺术和人文研究理事会与不列颠图书馆联合发布了一份报告的观点:“学术著作在可见的将来仍以纸质形式出版,而电子书仍将以补充的形式而不是替代的形式存在”。
2、纸本销售回归,数字疲乏抬头。CODEX调查表明,25%的年轻人花在数字设备上的时间减少。最近数字销售也下降或饱和的倾向。电子书提价等因素导致大量电子书销售的下滑;美国书店销售2016年上半年同比上升6.1%,是2007年以来首次出现回暖。
3、移动互联网 vs. 传统互联网。“数据计算器”公司在跟踪了250万个网络流量后发现,2016年10月在移动设备上载入的网页比例为51.3%,首次超过了台式电脑和笔记本电脑。其中手机贡献了46.5%,而平板电脑4.7%。这一比例在2010年还不到5%,在3年前也仍低于25%。但是,很多企业(包括图书馆在内)的网站并不是为手机和平板电脑设计的,在我国数字图书馆的发展走了弯路,特别是许多图书馆按传统的方式管理数字图书馆。
4、转型中:大学图书馆。国内外大学图书馆之间差距大,国内大学图书馆仍保留了传统图书馆以书刊借阅服务为主的服务模式。在我国排名前十的大学图书馆中,除阅览区外的空间服务区比例最高的是武大,18.4%,平均仅12.7%。在电子资源购置费占文献购置费的比例上,国内大学平均为50.32%,美国大学平均为70.04%。
5、图书馆发展的十个新话题:
5.1、图书馆与社会发展 :与社会发展同步是图书馆发展大趋势,2013年8月国际图联发表《图书馆与社会发展宣言》,旗帜鲜明地表明图书馆的社会功能和职业价值。2014年发布的《获取信息和发展里昂宣言》对此作了高度概括:图书馆能够提供安全的空间;提供信息获取和信息与通信技术方面的服务;保护文化遗产;鼓励跨文化交流;并为教育、扫盲和阅读提供支持。
5.2识字与素养:国际阅读协会改名为国际素养协会,以前为国际阅读协会(IRA),成立时的宗旨是提升阅读指导,促进阅读研究、养成阅读习惯。改名的目的是,大家都认为“素养是所有学习的基础”。 图书馆活动空间更宽阔了。图书馆要为提升民众的职业素养服务,为城市就业和减贫做出贡献,图书馆还要为提升民众的学习能力服务,造就一批具有数字和技术素养、面向未来的人才。从最近发表的一系列报道来看,图书馆尤其是公共图书馆的重心,将逐渐从阅读向包括阅读在内的更广泛的素养转移,而且更加突出信息素养和技术素养对于现代人的重要性。希望让更多的人能通过掌握这些技能,增加工作机会,提高创业能力,提升生活品质。
5.3 空间再造 :促成空间再造的原因之一是来馆人数下降。来馆人数下降是全球趋势。网络这么发达,何必来图书馆看书?开始对图书馆的价值进行反思。图书馆应提供获取信息以及信息资源的公平机会。加利福尼亚州立图书馆与Oculus VR合作,在将近一半的公共图书馆配置了VR设备,并提供培训机会。
从按载体布局到按功能布局,以前图书馆的布局一般都是按照纸质书的流程来设计的,阅览室的主要功能是借阅,现在要按照业务的功能来设计,需要重新思考空间问题。空间再造是一个艰难的过程,没有成熟的样板。空间再造不仅打破了以借阅为中心的传统格局,创造了以分享为主体的交流空间,而且也促进了图书馆与读者、社群以及社会之间的联系。在开放中进一步发现需求,并不断地满足和激活需求。图书馆不分大小,都可以其自身特有的方式激活空间资源,发挥交流价值。
5.4 开放运动 :开放获取、开放数据、开放科学。以开放为主导的学术出版体系正在形成,早期图书馆提出开放获取更多的是为了应付期刊涨价的话,今天这一被动的局面正在改变。不仅出版界正在改变其商业模式以支持开放获取,而且这一开放运动也促进了图书馆转型,从传统的数字图书馆模式中摆脱出来,向适应数据密集型科学发现的新环境过渡,有学者认为,在重心从研究成果的公开和流通向研究数据的再利用转移的今天,知识的生产和再生产过程的基本单元,将从作为研究成果的学术杂志及论文,向作为研究过程的科学数据及预印本转移。哈佛大学图书馆咨询委员会于2012年发表了一份报告,提出应对大学图书馆经费危机的最佳解决方案是推进期刊的开放获取。
如果每个大学的研究人员发表的论著都能开放获取的话,大学不仅将真正实现学术中心地位的回归,而且将有力推动经济、科技与文化的发展。
5.5 人工智能:国际图联趋势报告(IFLA Trend Report)该报告提出人工智能对图书馆未来的影响:一是下一代超越关键词检索的浏览器和对网页内容的语义分析;二是综合语音识别、机器翻译、语音合成以支持实时多语言翻译; 三是对多元、复杂网页内容的云服务众包翻译和识别。国际图联的关注点更多聚焦多元文化。新地平线报告2017年图书馆版将人工智能列为图书馆界的六大技术发展之一。此外 美国康乃狄克州Westport图书馆于2014年9月就引进了机器人为读者提供信息服务。日本山梨县南都留郡山中湖村创造情报馆也于2015年9月引进了机器人作为正式员工。英国阿伯里斯特维斯大学的学生开发了目录查询和位置引导机器人馆员。
5.6 数字人文:数字人文(digital humanities),既不是单纯的数字化,也不是单纯的人文研究,而是图书馆员与人文研究者之间的合作。数字化改变了时空格局,人们可以通过历史文献与古人对话,也可以通过不断流动的信息以大数据的方式预测未来。数字人文的第一次浪潮主要是在数据和检索的量化层面,而第二次浪潮体现在质化、解析、实验、情感、生成的层面上。2017年8月,图联年会上还将举办“数字人文—机遇与风险:连接图书馆与研究。国际图联将于2017年启动数字统一项目,4月在管委会上正式设立工作小组,成员包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项目、国际档案理事会(ICA)、国家图书馆馆长联席会议(CDNL)等成员,其目的是运用互联网手段将散见于世界各地的原始文献和遗物能实现共建和共享,并让研究者和公众有一个更完整的观点来看待相互连接的文化和历史。数字人文的发展为图书馆学跳出图书研究本身,将图书馆学与文明史、科技史和社会史紧密结合提供了新的视角。随着现代通讯技术的发展和数字人文合作研究的深入,历史文献研究与开发将迎来一个全新的时代。
5.7公共数字文化与精准脱贫: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两个课题:一、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二、推进文化精准扶贫战略。今后一段时期,公共文化机构基层服务的重心是精准扶贫,而数字化是实现精准扶贫的最有效手段。图书馆、文化馆等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在消除数字鸿沟方面,既任重道远又大有作为。我们要广泛利用互联网等新技术手段,推进服务手段的多样化,提升民众尤其是贫困人群的信息素养与技能。
5.8图书馆改革:大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及其功能的整合共享。现在文化数字资源建设也深受传统管理模式的影响,孤岛现象严重。不仅有数字图书馆,还有数字文化馆、数字美术馆和数字博物馆等。今后应致力于资源整合和共享。否则一旦政府投入减少甚至断奶,公共文化服务将出现大幅滑坡或前功尽弃的倾向。
5.9 图书馆转型与第三代图书馆:第一代图书馆:以收藏为主体。第二代图书馆:以借阅为主体。第三代图书馆:以交流为主体。未来图书馆将成为:知识中心、学习中心、交流中心。图书馆是人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不可缺少的文化教育设施,是任何人都可以走进的城市第三空间。面向未来的第三代图书馆将更加注重人的需求、可接近性、开放性、生态环境和资源融合,致力于促进知识流通、创新交流环境、注重多元素养和激发社群活力。
5.10.一带一路与图书馆国际化:国内不少图书馆已经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图书馆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上海图书馆在“一带一路”沿线65个国家中的28个国家43个图书馆和研究机构建立了“上海之窗” 。“图书馆与“一带一路”倡议不仅密切相关,而且大有作为,图书馆可以发挥自己的资源优势、人才优势和专业优势,为“一带一路”建设做出的贡献。长期以来图书馆在国际交流与合作中主动性不强,满足于扮演配角,而且不善于利用已有平台和渠道。今后应积极参与国际图联以及国际图书馆界之间的学术和文化交流,为“中华文化走出去”做出应有的贡献。
撰稿人 李敏